• Oct 20 Fri 2017 23:21
  • 手感

每週五晚上都固定是我個人的徒手治療時光

今天治療師跟我討論到"如何表達手感"這件事,中文或英文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上課,我都習慣跟家長確定這次的作業,並確保家長能獨立操作看得懂反應和改變

若有時間,我有時會加點東西給這個孩子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第一次見面&評估完成的個案,講解完輔以達的原理和操作劑量後,我都會說:「你們可以再考慮看看,不一定要選擇輔以達,如果以後要上課,我們就要......」
家長大多馬上點頭說:「老師請幫我們排課!」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中秋節,來個小鮮肉祝大家烤肉快樂!!

為何放這張?因為Vojta除了可以讓骨盆抬得更好以外,還能幫助排痰~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週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想記錄一下

一如往常的,有個家長約了想了解輔以達對小孩的療效,於是我們見面了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不覺,輔以達國際課程也漸漸到了尾聲,回想起過去一年半的課程,可用一段奇幻旅程來形容,除了更深刻了解這個治療方法外,對於個體發展也有了全新的認識,能將評估內容與治療的思考模式連結起來,對熱愛小兒治療又追尋整合思考流程的我來說,無疑是非常豐富的獲得與享受!自從2013年完成國內班的訓練後,我便持續使用輔以達治療法,無論是兒童或成人,神經或骨科病人,都是我嘗試的對象,做得越多、想得越多、疑惑也越多,但沒有因此終止我對這個方法的喜愛,因為個案動作模式的進步,讓我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於是毫不猶豫的報名國際班。國際班LecturePractice的精實程度的確驚人,德國講師的要求及課程編排,按部就班的介紹每個細節,完完整整地呈現輔以達治療法縝密的架構與邏輯,可說是讓我重新學習兒童治療了。而觀察治療師、家長與個案的互動時,可看見每個個體的感受皆被重視,這是個相互合作的模式,那種情感交流是非常動人而理性的。國際課的這兩年並不輕鬆,但收穫超乎預期太多了,對我而言,郭醫師的國內班猶如一把鑰匙,啟動了「國際班」這部車的引擎,載著我重新遊歷個案發展的旅程,以全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改變了個案,也改變了我自己。

IMG_20170727_231438.jpgIMG_20170727_231419.jpgIMG_20170727_232022.jpg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許多孩子屬於半邊偏癱腦性麻痺,常有家長會問:「是不是做患側就好?」

雖然看似半邊偏癱,但另一側往往也會有些問題,有些是仍有張力,但跟患側比起來太輕微,所以看不出來;有的不受張力影響,但因長期代償患側,也容易產生肌肉控制的問題。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響肩部支撐能力有很多因素,但與“骨盆直立功能”有很大的關係!

照片為矯齡6M大小孩,治療後可發現骨盆直立功能的改善也影響上肢直立,使肩膀支撐變好,下方支撐點也由胸骨往腹部移動,頭抬得更高。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ojta symposium 2017是我第一個到國外參加的研討會,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聽著95%以上德文,這樣不熟悉的語言及佈滿西方人面孔的環境裡和各國治療師一同參與Vojta盛會,是一件十分新鮮而令人振奮的事。儘管語言不熟悉,但仍能用英文紙本及演講中的專有名詞來了解研究中的大意。報告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成人及小兒在動作的改變外,治療前後Brain MRI顯影差異也是討論主題之一,甚至看見治療當下大腦的改變,這是一件很驚喜的事!這場研討會分享的方向很多元,不只有技術,利用其他治療方式誘發孩子的視覺追視能力、親子互動、Vojta成效在GMFCS的對照、與電療搭配的成效、脊椎側彎的改變等,都是研究範圍,著實激起我的研究魂!尤其在Vojta剛起步的台灣,若能有穩定的evidence base、更多的文獻,Vojta將能在兒童動作評估與治療的領域走得更穩更好。

除此之外,在整場研討會中,無論是引言者、報告者、翻譯者,以及所有場控人員,無不合作無間井然有序,兩天共十六小時的講演過程中,報告內容流程、時間的掌控及面對在座者需求的回應,都非常準確而適切,這讓我由衷感受到Internationale Vojta Gesellschaft e.V.對於大會的重視與謹慎。此外,在分享研究成果前,大會也再次回顧Dr. Vojta在發展Vojta therapy的歷程,緬懷這位偉人在兒童動作發展上的貢獻,令我十分感動。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剛回台治療的第一個小孩,我和家長嘗試不數數,等待“好的反應”出現才鬆手(這次在輔以達總部見習時看到的治療師也是如此)。高張的小孩在側位就像活跳蝦一樣,不斷往後拱,我們就一直等待,直到骨盆後傾腰部回正為止。過程中也因孩子反應不如預期而換其他按壓點,這樣一次大約五分鐘以上。在這五分鐘裡,我們持續專注在維持按壓的張力和方向,用手去感覺肌肉的動作,用眼看外觀的改變,這對操作者而言,無論是體力、專注力與耐心都是考驗。一堂課下來,扣掉治療前後評估觀察,我們只做了背位與側位,也只focus 在“改變骨盆動作”這件事。但孩子從上課前只用雙手抓住牆面雙腳蹬直站起來,到可用腳高張的那腳往前跨步半跪起來,無疑是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對的方向,持續下去就是了。

這讓我想起兩週前在德國輔以達中心見習發生的事:有個從俄羅斯來的媽媽,帶著兩個7歲的cp 小孩。媽媽的操作非常精熟,擺位壓點方向都很正確,小孩也有動作反應,但她很焦躁,一個動作不到十秒就換下個,或是停止,開始嘆氣以及不耐煩。她不斷向治療師表示做得不好,治療師不太回應,後來轉向跟我抱怨,我說“妳已經做得很好,頭肩膀骨盆腰椎的反應都是對的,持續就行了”,她回說“妳不知道她可以更好的!我想讓她變成那個樣子,但我不知該往哪裡去,怎麼辦?”

文章標籤

chialing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